近日,一篇名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在社交平台流传,文中关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二小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引起广泛关注,目前事件仍在调查中,但校园欺凌这个话题再度引发热议。(12月12日《中国青年报》)
校园欺凌,早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从小学课堂到大学校园,从个体冲突到集体约架,从网络世界到现实社会,校园暴力时有发生。一项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6年,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共43起,其中,2016年3月以来就有26起。屡屡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暴露出学校教育的不力、家庭监管的缺位和社会处理的不当。不得不说,遏制校园欺凌,光靠学校孤军奋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多方发力。
遏制校园欺凌,关键在学校。学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开展有温度、有尊严感的教育,将学生放在教育的中心环节,用心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品格养成。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校园欺凌预防、干预和处理机制,关注每个孩子的不寻常表现,做到早发现、早纠正,尤其是纠正部分孩子“欺凌行为是可以容忍的”“未成年人不需要担责”等错误认知,从源头上杜绝暴力事件发生的可能;事中及时处理,不让欺凌和暴力现象躲过各方视线;事后对施暴者进行必要的干预、惩戒和教育,促其行为转化。同时,要用心开展超越知识层面和技能层面的人文教育,这些教育关乎生命尊严、关乎秩序构建、关乎与他人友善共处。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有尊严、有温度、有质感的教育。
遏制校园欺凌,还需家庭和全社会共同努力。校园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预防一些不良负面情绪转化为校园欺凌,需要完善规则来约束一些人的负面情绪,需要通过管理管控一些人的不良行为。而要达到这一点,校内校外须形成合力,比如,强化学校的法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完善惩戒措施,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校园教育齐头并进,进而形成一条抑制校园欺凌的红线。
要避免“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必须净化社会大环境,深入倡导“仁爱”精神,让“保护弱者”、“敬畏生命”等价值观教育成为全社会的教育常态,以社会大环境影响带动校园小环境,以大人的行为影响带动孩子的行为。“
校园欺凌”形成原因复杂,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同心合力,共同构建和谐的学生成长环境,为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保驾护航。
遏制校园欺凌需多方发力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毕传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