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豫网

程红兵:学校文化从哪里出发(2)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程红兵

  有的学校虽然也进行课程改革,但课程文化狭隘化,把课程改革单纯理解为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就是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唱歌、跳舞、打球,把课程文化等同于文体活动,这是一种狭隘化的理解。课程建设有兴趣小组,有文体活动,但这只是课程当中的一个方面。课程文化更多地体现在学校的必修的基础课程、选修的拓展课程之中,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主要学科之中,这些学科没有变化,仍然停留在原有的故步自封的层面上,依然是知识本位、考试本位,而不是学生本位、社会本位;依然是封闭的,而不是开放的;依然是守旧的,而不是创新的;依然是沉闷的,而不是活跃的。

  许多学校的课程建设单纯地就新课程改革的具体政策进行形式上的、现象化的分析与解释,教育行政部门有文件,就努力宣传,积极开展教师培训,但培训基本停留在宣讲层面;教育主管部门有要求,就努力地找到现有似是而非的东西往上套,如果实在找不到现成的,就做几个小样,其实只有一个点,但总结起来似乎是一大片,以偏概全,久而久之,不知不觉形成一种自欺欺人的文化。有些学校的课改基本上停留在技术层面,单纯地当作教材的编写和课程内容的增减,至于为什么改,为什么加这个,为什么减那个,则不甚了了;有学校的课改,就是单纯地学习所谓先进经验,不问人家的经验长处在哪、问题在哪儿,如何学习长处,如何规避短处,他们其实不过是把别人的东西全盘照搬照用、简单移植,而不论是否适合自己学校的“土壤”,结果使新课程改革流于形式、流于“名”。课程文化的“魂”在哪里?在于新的课程内生价值,新课程改革不仅要发生外在形式的改变,而且要生成新的内在价值。只有进行内在的文化变革,才能实现革除旧课程文化,创立新课程文化。所谓课程文化的内在价值的生成,就是课程文化要素的变革,是课程文化要素获得新的特质──文化的“新的内容和独特形式”。课程改革必须与课程文化建设结合,学校的课程改革首先在思想上必须确立正确的教育哲学观念,行动中必修接受正确的价值思想指引。

  课程文化是课程中最为稳定的领域,在很多历史条件下,如果我们不能行之有效地真正触动多年以来凝结成的课程文化传统,那么就无法弘扬课程发展中的科学精神和哲学理性,自觉的课程文化也就不可能成为现实的生存方式。所以,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必然是课程文化的变革,必然是自在的课程文化与自觉的课程文化的交互作用和同步转型。课程文化自觉是人类对课程发展方向的理性认识和把握,并形成主体的一种文化信念和准则,人们自觉意识到这种信念和准则,主动将之付诸实践,在文化上表现为一种自觉践行和主动追求的理性态度。

  文化是浸润的,学校文化建设是长期的,要立足于长远建设,大跃进式的文化建设是反文化的行为策略。

 

   程红兵: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教育学博士,特级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新闻热线:0371-55617578  

Copyright © 2010-2018 新豫网-新河南_新生活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