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言文字是人类表达和交流的首要手段,小学语文课为语言文字水平和运用奠定基础,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树立新课改理念,采取有效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结合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展开浅谈。
新课标以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为指导,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并重申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性质的共性是“综合性、实践性”;独特个性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这一课程定位突出了语文课程的独当之处。 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那样, 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 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 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语言文字运用”主要指口头语言表达和书面语言表达。众所周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是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总目标的界定。根据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可引申出用“理解、表达、交流、分享”四个维度,来帮助认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内涵。低年级的学生对于语言文字运用的掌握注重培养“听、说、读、写”,要引导学生学会语言文字运用,首先引领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领略和感悟出语言表达的要领、技巧,其次着重锻炼语言运用交流能力,迁移运用,学生可逐渐学会表达,使用语言文字进行分享。
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我对中低年级学生教育教学方面作为研究对象, 探索学生语文学习的策略,尤其是在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方面下了一些功夫, 但是也遇到一些问题,值得深思。下面就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运用一些策略,与同行进行探讨。
一、加强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论学习,提升教学创新实践的理念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开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积极探索的新课题。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研究表明,开朗乐观的心情能激活人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推动人们积极感知、想象和创造。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情感力量,创 设一种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尊重、关心、欣赏每一个学生要以积极 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深入全面的了解学生,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紧张感。 教师应注重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持续开展下去,才有活力,学生才主动参与创新实 践的活动。
二、在具体的文本中轻松地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培养、提高儿童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能力。理解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前提及基础,运用语言文字要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才能顺利进行。重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有三个境界:初读,读懂文章一些词语句段的意义,疏通文意,读得正确流利,这是从整体入手把握文本内容;精读,读出词语句子段落之间意义的结合,读出节奏、情感,这是抓住文本的重点部分;诵读,读出文本的情趣,领悟到文本的主旨,读得声情并茂,这是回归文本整体。
三、在语文教学中的词语教学时要防止两种倾向。
1、是词语理解防止生吞活剥。“结合上下文理解”“结合学生生活经验理解”是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重要方法。有的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基本脱离文本,忽视语境,不知不觉陷入了“望文生义”的偏狭境地,原本鲜活灵动的语词被师生生吞活剥得味同嚼蜡、索然无味。
2、词语运用防止形式单一。经常看到这样的尴尬局面,课堂上选取两个词让学生造句,结果举手的学生一个也没有,这时教师只能用“点将”法,指令优秀学生勉强说了两个句子,其他学生做观众。词语的运用教学为什么会出现“冷场”?课后研讨时,我们找出了学生表达出现集体缄默的原因:教师的词语运用教学训练形式太单一。只有有机创设表达情境,有效激活表达欲望,词语才能化做具体的形象贮存于学生的记忆仓库,进而进入个人语言表达系统。
上述几点,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时努力体现在教学中,这样才能真正加强课文的语言练习,切实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洛阳市实验小学 郭燕)
教学中语言文字运用的具象思考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郭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