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何旭
合肥三里庵街道梅山路社区在街上排查流浪人员时,在金寨路高架桥桥洞里发现了一年轻男子。多番劝说后,男子才住进了社区为他订的旅馆。男子小林自称2004年从安徽农业大学本科毕业,做过很多工作,2014年再次失业,租不起房子,自认为没脸见人,与家里断绝了联系,一个人在桥洞住了2年。(11月28日 海峡都市报)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大学生也不例外。恋爱受挫、考研失利、就业不顺……这些人生中的逆境,乃为稀松平常之事。其实,只要我们本着“不气馁、不懈怠、不放弃”的原则,及时总结教训,终会渡过难关。然而,不少人尤其是年轻大学生就是过不了这个坎,一碰到难题就绝望,一遇到矛盾就轻生。而这一次,年轻大学生仅因“工作失利住进桥洞流浪街头”,无不让人汗颜。
的确,这些年围绕着挫折教育缺失的话题却一直没有间断。环顾大学生脆弱的心理承受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检视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挫折教育或挫折磨砺总是远离孩子,意志脆弱正成为新一代最明显的印迹。从幼儿园直至大学,只要带一点苦味,家长就会无情过滤掉。就连“吃苦夏令营”都成了“享受夏令营”。孩子养成了“顺利依赖症”,一点小问题、小挫折都大喊大叫。不愿吃苦、不肯吃苦、缺乏协作精神、自我意识很强,造就了考试高分、心理脆弱的“玻璃人”。
关注大学生,不仅仅关注他们如何找到一份工作,更应关注他们适应力、耐受力的培养,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家长不要溺爱孩子,给他们独立分析处理问题机会,多让他们经风雨、见世面;社会要多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帮助他们丰富社会经验和阅历,多多宣传在逆境中成长大学生典型,引导更多大学生经风霜血雨洗礼;大学要开设专门的挫折教育课,帮助大学生正视挫折的客观存在,辨证地看待挫折,引导大学生如何调节和发泄心情,如此多管齐下、多法并举,才能少一些“外面光鲜夺目,却质地绵软”的“草莓族”。
“温室里育不出万年松,庭院里养不出千里马”, 我们期待清华的挫折教育能成学生们的必修课,它是孩子成就伟大、坚强的高温炉膛,更是摆脱溺爱,走向“就业蓝天”的坚强的隐形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