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豫网-新河南_新生活

热门关键词:  岳国庆  鹿邑
城市: 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商丘周口驻马店南阳信阳济源

李升勇:走出教育改革的迷思(2)

来源:新豫网 作者:编辑 人气: 发布时间:2016-12-10
摘要: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生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最终享受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生活,是最好的教学方式。现在很多教师忽视了对生活的关注和学习,关起门来教学,读死书、死读书,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越来越差。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生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最终享受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生活,是最好的教学方式。现在很多教师忽视了对生活的关注和学习,关起门来教学,读死书、死读书,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越来越差。这里面不仅有素质教育的问题,也有教材观的问题。当我们从学生生命需要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去思考教育、回到教育的原点上反思课堂教学时,才发现我们过去对教材的理解不仅过于狭隘,甚至还有些偏颇——教材等于文本与生活的总和。文本是人类的生活、生产经验经过千百万年沉淀升华后,以某种结晶的形式显现的,是生活的一种固化的形态,比如文字、建筑、器皿、雕刻、书画、戏曲等。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所以生活必然是学习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了对现实生活的学习吸纳能力,对文本的学习也就失去了相应支点。

  有人把教科书称作文本,这也是不严谨的。严格意义上讲,文本除教科书外,还包括教学参考书、教学挂图、书籍、影视作品、报刊以及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名胜古迹等课程资源。总而言之,文本包括所有人类文明成果,无论它以什么形式存在,都应看作是文本。

  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意志,是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是,现实是很多学科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却是教科书,而不是国家课程标准。美国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教师的教学依据就是课程标准。在中国,不仅普通教师教学的依据不是课程标准,就连很多名师公开课的教学依据也多是课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检测的依据也不是国家课程标准,结果导致教科书代替了课程标准,成为教学的主要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名存实亡。当教学的基础和支点错了的时候,手段与方法的改变也就失去了意义。

 

  课程·课堂·课业

  美国学者罗纳德说:“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帮助支持下,获得知识方法、优化思维、发展技能、转化态度、形成审美观和价值观的所有正式和非正式的教育内容和过程。”课程的本质是教育而非教学。课程的核心是内容和过程,内容又分正式内容和非正式内容两部分;过程也不例外,也分为正式过程和非正式过程。如此解读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从教学的角度切入多,从教育的角度切入少;重视了教育内容,对教育过程重视不够;对正式教育内容和过程关注较多,对非正式教育内容和过程关注不够。如果目标、方向出了问题,结果还用去看吗?

  有人把校本课程界定为“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这样的概念看上去没有问题,但执行起来就会出现问题。目前,很多学校对校本课程的理解存在偏失,大都误认为校本课程就是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到工厂、农村、科技园参观等),或者是学校开设的特色课程(国学课、地方特色课等)。还有的把学校开设的兴趣小组,如陶艺、美术、书法、音乐、舞蹈等也当作校本课程。其实特色课程仅是校本课程极小的一部分。把学校课程与国家课程分割开来,简单地把特色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当作校本课程的全部,这样的理解实质上把学校课程和国家课程对立起来,校本课程开得越多越实,对国家课程冲击就越大。反过来,如果学校集中于国家课程的落实,所开设的几十种、上百种校本课程就有可能流于形式。

  其实,校本课程不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而是对国家课程的内化整合。学校课程的核心应该是国家课程校本化,而不是抛开国家课程标准,在国家地方课程之外再增设什么校本课程。

  现代教学的结构与性质是否需要改变?40分钟、一间教室还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吗?现代课堂教学的根本性目标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等“会学”的问题,还是解决学生“想学”的问题?信息时代的教学问题不再是教会、学会还是会学的问题,而是如何解决学生想学的问题。如果学生自己想学,没有知识他自己随时随地都能找到需要的知识;如果他不想学,再好的方法对他也不起任何作用。让学生学会、会学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属于教学领域的问题;让学生“想学”不是单纯的教学问题,属于教育领域的问题。所以,现代教学目标必须由教学上移到教育,把握育人之道,正确处理教书育人的关系。现代课堂性质也应随之改变,变传授为主的课堂为展示为主的课堂。

  为什么几十个教育部文件也减不下学生的课业负担?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既有家庭教育价值取向问题,也有学校课程改革问题,还有教师课堂教学效益问题,但根本问题在于国家课程的落实问题。当学校和老师都抛开“分数至上”“升学率至上”的应试倾向,社会用人机制不再停留于“文凭至上”之时,学生的课业负担才有可能真正减下来。

 

Copyright © 2010-2018 新豫网-新河南_新生活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3007044号  技术支持:摩天设计

新闻热线:0371-55617578 65727226丨监督热线:0371-67260396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