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我随口应了一声,接着睡觉。朦朦胧胧中感到刚才那个电话有点疑惑。“纪老走了?他什么时候又回老家了?”
忽然,一个不祥的念头在我脑海里闪过:走了?我们豫西这一代管上年纪人去世叫“走了”,难道纪老他……
我顿时睡意全无,一下子坐起来,把刚才的电话回过去。那头传来了低低的抽泣声:“纪老真走了”。接电话的是纪老老家的一个晚辈。纪老真“走了”!
纪老是我的老师,我是他的“关门弟子”。1992年,我在北京香河园街道办事处负责宣传报道工作,纪老已经离休多年,和几个老同志合办《中国老年报》。为了向纪老学习,我到人民日报社的家属院找纪老。不巧的是,纪老不在家。好心的门卫让我留下了姓名和单位地址、电话等联系方式。
回到单位后时间不久,我收到了纪老的信。他在信中告诉了我他家里的电话,并邀我到他家做客。当时,我还是个不名一文在京城混的、二十刚出头的年轻人,他已是年过七旬的老人了,且还有一大堆光环和头衔的全国十大名记者。
因为工作很忙,一直到离开北京,我一直没有到纪老家去过。写作上有疑问了就给纪老打电话咨询。现在看来那时提的问题都很幼稚甚至还有些可笑,但纪老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我的问题,使我逐步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有不少的作品发表在《北京日报》、《农民日报》、《中国老年报》、《首都经济信息报》、《中国工商报》上,慢慢的我也成了单位的“名人”。
后来,我回到了老家从事教育工作。写作似乎离我也远了,与纪老分别几年后,觉得彼此之间也找不到交流的话题了,就渐渐与纪老失去了联系。1996年的暑假,镇政府借我到镇里帮忙,主要从事新闻报道工作。这回,又要与纪老打交道了。于是在从北京带回的一大堆书籍和信件中,找出当年纪老写给我的信,照着上面的地址,给纪老写了一封长信,告诉了他我从北京回到老家的经过。一星期后,我收到了纪老的回信。他鼓励我在镇政府好好锻炼,努力学习,并很幽默地跟我说,“你们鸣皋的火烧馍很好吃,小时候跟大人去鸣皋赶集,能让大人们给买个火烧馍吃,是最好的优待了。”
纪老的回信让我感动,我把它当成一种精神鼓励好好地保存起来。1998年春,我在县委新闻中心工作。纪老从北京回到老家,应宣传部领导的邀请,在县广电局举办了一场“纪希晨新闻思想报告会”,在县内新闻界引起轰动。纪老特别邀请我坐在最前排,使我第一次近距离地聆听了他的教诲。了解了他传奇般的革命经历。在报告会上,他讲到了当年记录毛主席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撰写《凉山彝族的飞跃》、《32111钻井队》英雄群体的经历。在谈到当前的新闻报道时,纪老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的宣传,是为党的事业鼓劲的,要坚持党性,导向不能偏”。他很形象地告诉我们,新闻工作者就像是航行在大海上的轮船舵手,一切社会上不和谐的东西,就好比是大海上的惊涛骇浪,作为舵手,要目视前方,把好舵,就能到达胜利的彼岸,要是老盯着船下的惊涛骇浪不放,那就不会成为一个好的“舵手”。那次,县里负责新闻宣传的领导徐新胜、宋赞斌,老新闻工作者范兴运,年轻的新闻工作者杨倍力等几十人参加了报告会。
后来,纪老每次回到县内,都给我们讲党的好政策,鼓励我们要对党的事业充满信心,实事求是地报道县里火热的生活。
2004年,我的第一本新闻文学作品集结集出版前,我给纪老打电话,希望他能给我的集子写个序言。按照别人教我的“捷径”,自己模仿纪老的口气写了个洋洋洒洒的序言寄给纪老,希望他能在上面签个名字,就算是定了。谁知,老爷子虽年已82岁,但脑子一点也不糊涂。他在给我的回信中说,“我们是‘忘年交’了,给你集子写序,我很高兴,但你应该把书稿寄来我看看再写,看不到你写的作品,我没法给你写序,我要对我写的每一个字负责,也是对你负责……”
我懊恼自己的唐突,纪老是一个追求了一辈子真理的老革命者,也是我党忠诚的新闻工作者,没有见到的东西他是不会轻易下结论或者写稿子的。我把集子的底稿挂号寄给了纪老。一个月后,纪老寄来了他给我的书稿写的序《成才之路》,他在《中国老年报》的方格稿纸上一笔一划地写到:
我桌上放着葛高远同志撰写的书稿《九皋鹤鸣》。
这部有着30万字的著作,是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他用质朴的文字,记录着故乡泥土的清香,书写着父老乡亲的亲情和劳动。他用诚挚的爱心,亲切地呼唤着故土的新生,颂扬着伊川人民的创造!
高远同志学历不高,但他有一颗追求真理,渴求知识的心。特别是他能时时刻刻生活在老百姓中,倾听群众的心声,虚心向群众学习。他在深入调查研究中,吸收群众的智慧,不断发现新的事物,开拓新闻和文学写作的新领域。
实践出真知。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对新闻写作来说,也是如此。只有在不断的写作实践中,才能学会新闻以及文学的写作。高远同志的成功,再次证明,实践是自学成才之路。
社会是一所大学校,大熔炉。它能把你培养的更聪明,更有力,精神上更健康。祝愿有志于服务社会主义事业的年轻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纪希晨 二00四年三月二十六日八十二岁于北京
2005年,纪老再次回伊,兴致勃勃地登上了九皋山,看到家乡通了公交车,他老家辛营村400多户人家买了160多辆摩托车,喜不自胜。家乡的变迁使他心潮澎湃,回到北京,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伊川的变化》。当年8月、12月我和同事董俊峰、宣传部方部长、广电局康世骧两次到北京纪老家中采访。纪老很高兴,跟我们讲新闻,领着我们参观他的书房。正是在那次,我了解到了以前不知道的很多事情,特别是纪老在朝鲜战场上的经历。采访回来后,写成了2000多字的通讯《希晨辉煌好风光》一文,发表在2006年第2期全国核心新闻期刊《新闻爱好者》上。
2008年4月,《洛阳日报》创刊60周年。纪老作为特邀代表回老家参加活动。在伊期间,他不顾86岁的高龄,在宣传文化中心再次为全县的新闻工作者“传经送宝”。中午,时任县委书记娄会峰在招待所设宴招待这位从伊川走出去的大记者、名记者、一位乐观向上的老人。席间,纪老提出让我作陪,很多的县领导为之惊讶!纪老嘱咐我要多为家乡发展鼓与呼,多写好文章,歌颂伊川人民的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