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至7月6日,河南获嘉县迎来了一支特别的青年队伍——郑州经贸学院“获嘉文脉青春续,非遗红魂振兴行”社会实践团。实践团成员带着专业知识与青春热情,在“三下乡”实践中,巧妙融合法学思辨与传媒创意:从指尖花馍的非遗活化,到武王伐纣契约精神的数媒解读,再到革命旧址的沉浸式研学。这场实践不仅是技能的运用,更是文化根脉的守护与创新传承的探索。 指尖守护,沉浸式体验非遗活力 7月4日上午,实践团成员赴刘记花馍体验省级非遗项目——获嘉花馍,通过“揉、捏、搓、剪”的传统记忆,沉浸式体验中原文化魅力。团队成员在传承人刘小晶的现场教学下,亲手制作出寓意吉祥的花馍,真切感受“以面塑魂”的文化哲学,全面了解面团所蕴含的中原农耕文明智慧与文化基因。 用心传承,创新式开展课堂教学 “获嘉花馍”的生命力不仅在于技艺的延续,更在于精神内核与当代生活的有机衔接。7月4日下午,实践团紧扣“守正创新”的时代命题赴获嘉县图书馆开展儿童授课。团队成员现场展示传承人刘小晶的Labubu联名创新花馍,将潮玩IP与吉祥文化完美融合,指导孩子们创作“卡通寿桃”“彩虹蘑菇”等,趣味互动打通了文化传承“最后一公里”。本次创新式课堂教学让非遗技艺教学变为到文化启蒙,让非遗从“活态保护”迈向“活态传承”,让文化基因在代际传递中持续焕发生机。 法治溯源,数媒化传播契约文明 7月5日,实践团在同盟山武王庙景区举办“叩响武王伐纣惊天起点”线上直播,数字化追溯“共信共守”的契约精神与法治文明源头。团队成员在武王伐纣誓师碑刻前,以《民法典》第七条诚信原则为引,系统梳理同盟山作为武王伐纣誓师地的历史地位,剖析“歃血为盟”仪式背后的集体意志与契约精神,探讨其对当代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团队协作模式的深刻启示。随后,团队成员以专业视角构建沉浸式传播矩阵,多机位调度展现"牧誓"场景,实时弹幕互动打破时空界限,实现场景化叙事与历史解读的深度融合,让“民心即天心”的历史定律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本场融合法治溯源与传播创新的实践,以法律视角解读历史智慧,用传媒手段激活文化遗产,用大学生的“专业范式”让古老盟约精神在数字浪潮中重获新生,为新时代文明传承注入专业力量与青春动能。 红色研学,情景式传承革命薪火 7月6日,实践团赴黄堤镇刘桥村中共获嘉县委旧址开展红色研学。实践团深入党小组诞生地,认真研读徐一荣烈士“为天下人谋永福”的绝笔家书,学习并梳理从党小组成立到首届县委诞生的历史脉络,感受革命先烈炽热的爱国之心。领队教师以旧址的一砖一瓦为教材,将党的早期建设历程、先烈们的斗争精神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引导教育学生争做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本次“三下乡”是一场融合非遗传承与红色基因探寻的暑期社会实践之旅。郑州经贸学院“获嘉文脉青春续,非遗红魂振兴行”社会实践团会将继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以法律专业为盾,守护文化遗产的尊严与价值;以传媒专长为翼,拓展文明传播的广度与深度;以青春热忱为火,点燃文化创新的激情与活力,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春篇章。(郑州经贸学院供稿) |